2012年8月4日

傳媒報道:不覺兩制話今天 (都市日報,2012年07月05日)


香港回歸十五年,經歷97年亞洲金融風暴,及08年全球金融海嘯的衝擊;不過,在中央推出CEPA及自由行等措施支持下,經濟保持穩健增長,今年人均本土生產總值達3萬5千美元,比十五年前回歸時,增幅達到 百分之三十。

今年中央繼續送大禮,還提出包括金融、旅遊等挺港措施,進一步令香港及內地的經濟融合;而兩地融合,亦是近年好明顯的趨勢。例如,今年首五個月就有逾千萬內地旅客訪港,佔全部旅客七成。尖沙咀廣東道這條名店街,已經成為內地旅客必到的地方。

不過,在高速融合的過程,內地及香港的矛盾亦浮現,今年初發生的D&G事件,一些香港人甚至覺得在自己的地方受到歧視;這種不安情緒,瀰漫着整個香港,一國兩制備受挑戰。
回歸十五年,「一國兩制」及港人的身份認同問題,一直受到關注。今年1月8日,廣東道名店D&G不准香港人在門外拍照,內地人則可以,引起強烈不滿,幾千人到店外抗議,是明顯的歧視。當日有到場示威的「香港自治運動」成員謝家俊表示,當在自己家園,你被人叫走開那一刻,真是難以置信,亦是很痛苦一件事。

「香港自治運動」捍衛利益

謝家俊跟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年前組成一個叫「香港自治運動」的團體,說要捍衛香港本土利益。他們定期舉辦研討會,希望重拾做香港人的自信。這一天,他們邀請《香港城邦論》的作者陳雲為講者,說出面對跟內地的矛盾,香港人如何自處。陳雲說,在高速融合下,無可避免帶來兩地的矛盾;但特區政府並沒有好好做好「一國兩制」的把關者,任由矛盾激化。

「本土運動」成員葉寶琳說:「剛過去的特首選舉,我們看見一個很可怖的景象,中央可以派人在深圳接見選委,或者之前的區議會選舉包括種票……政治制度上,議會亦沒有實際權力……變得民粹主義抬頭,更容易激發情緒主導的政治。」

回歸十五年,有人在經濟或者政治上受惠於中港兩地高速融合;但作為土生土長的80後,葉寶琳感到不安。「我們啟蒙,在文化上有思考衝擊,高中時面對97年回歸。再年長,見證03年七一……我們希望爭取香港人的自主。」

在「一國」之下,「兩制」界線似乎變得模糊,北京因素固然不可以忽略;但無論在回歸前後,香港人難以建立自主性,亦令這「一制」變得脆弱。嶺大文化研究系副教授羅永生說:「香港人在回歸過程中,獲得一種在殖民地時期沒有的民主權利;回歸,終結了殖民地,我們便可擁有。」
八十年代初,中英就香港前途談判揭開序幕,羅永生正在中大讀書,當年他曾經以學生會會長身份,寫信給當時的總理趙紫陽,提出香港人要民主治港的訴求。當時他和很多香港人都期望,結束殖民地統治後,香港人可以自主。

十多年的過渡期,香港人經歷過不少大轉折,最初對回歸的樂觀情緒亦慢慢消失。羅永生一直有研究香港作為殖民地城市,以至回歸後的變化。他發覺,香港人殖民地心態,到回歸後,一直沒有解除。這種殖民地遺留的順民及取悅宗主的心態,亦不懂得回應回歸後急劇的形勢變化。十五年前的回歸日,有人熱烈歡呼,亦有人顯露不安。

回歸後延續順民心態

他在02年加入政府,擔任民政事務局的研究總監。近距離了解特區政府的運作。他說在政府工作幾年,感受最大的是「一國兩制」缺乏方向,由殖民地過渡到特區政府的政務官,亦缺乏管治意志及承擔。

特首取代港督,但管治者欠缺統治哲學及主人翁精神,結果董建華心中藍圖淪為口號,進退失據。羅永生指出,回歸後,香港只是由英國殖民地變成中國的藩屬。

管治者施政失誤,但順民心態,亦令香港人不懂得把握機會,爭取進一步自主。羅永生說:「能令特首下台是一個歷史的勝利,如果主政者也承擔責任下台,表現了誠意,我們便接受,這是低標準。但更重要……當時香港人要求民主改革上,有更清晰的改革或承諾。這些是03年時,領導香港民主運動沒有做到。」


都市日報連結:http://m.metrohk.com.hk/index.php?cmd=detail&id=189961&search=1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