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9日

《明報》新思維﹕陳雲拋出香港自治城邦論 (2011年11月27日)




【明報專訊】陳雲的香港城邦自治論述,由年初香港「被規劃」成珠三角宜居灣事件發端。


目睹政治上無敵正確的祖國融合論,和回歸後港人對邊緣化的無限恐懼,他從整個歐亞歷史溯源,論證香港擁有自給自足、社會開放、文化多元、法治觀念等傳統歐洲城邦的特性;


提倡香港一直以來、往後亦應以「高度自治」原則及香港本位的政策力保「邊緣」地位。


正因為邊緣,才可以獨立發展優勢,亦只有香港維持邊緣與獨特性,才可能與中共發展互惠共生的關係。


論述恢宏,立意顛覆並重塑將回歸後香港民主運動帶入困局的觀念,提倡講究謀略的「現實政治」(Realpolitik)。


6月中旬,「香港自治運動」理論成形,陳雲陸續以歐式精密散文風格,將重點內容發布到面書上,透過網友互動,調整論點至最貼近民情。


著作甚多的他說這還是首次新嘗試,《香港城邦論》是屬於所有面書朋友的。




在內地,維權人士執著憲法列明的人權、民主、依法治國等條文認真,可被扣上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陳雲在香港,要重提基本法承諾的「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不少人看過其面書貼文,只聯想到「搞港獨」,或者拿他當傻佬辦。若干年後回首,《香港城邦論》會是癡人說夢,或是先見之明?還看今天有多少港人敢於就個人及這城市的發展前景接受一種新的想像。

城邦的性格

城邦(city-state)的形成遠早於17世紀的民族國家(nation)。古代文明薈萃和物產富饒之地,都是城邦,可上溯至巴比倫、瑪雅城邦、希臘的雅典和斯巴達、意大利羅馬、威尼斯、佛羅倫斯等,都有類似城邦的地位。城邦最初都由商業而起,商人聚居於海港城市或交通要塞,重信用、合約精神,衍生法治觀念;商業繁盛的城市孕育市民階級,社會開放多元,具文化傳播和影響力。然而,城邦多欠缺軍事實力,依附主權體制(通常是帝國或王族)的軍事保護及外交領導,商貿活動亦需要腹地支援。

古代城邦與主權國之間,以締約界定彼此關係,以商業利益交換主權國的軍事與外交保護。這種締約是歐洲民主社會的憲法雛型,十來個城邦結成締約,便建立如荷蘭、德國、比利時等聯邦國家。亞洲的城邦文化,由英國於19世紀建立。英人開闢東亞貿易航道,沿中東科威特、巴林、阿聯酋,至新加坡、馬六甲、檳城、香港等設立貿易港;二戰後,除香港外,各亞洲城邦或獨立建國,或成為主權國內一普通城市,失去城邦身分。

然而,香港卻因殖民地與遺民社會的特殊角色,發展出鮮明的城邦性格。陳雲提出,按「祖國」的史觀,英人殖民佔領香港,將西方文化強加於華人,是百年恥辱;但中共思想體系源自蘇維埃,能否算是中華正溯本就存疑。香港由宋代開始已是「遺民社會」,接收南宋、明末、清末、國共內戰及文革時期,因外族入侵及內亂而逃離的中華文化精英。1842年起英人取得香港,管治公共秩序、守住邊界,令傳統中華文化風俗和良好的人民素質,不至於被戰亂和政治內鬥弄壞;並引入西方觀念,奠定香港開放多元、宗教寬容、尊重法治和合約精神的城邦基礎,成為華人世界中首個歐式制度的典範。

在殖民統治期間,港督雖由英國派遣,施政時卻以香港為本位,規劃上保護本土農業、工業發展,興建自己的水塘,發展大學教育和制定各專業的執業考試。《中英聯合聲明》本為回歸後的香港定下「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原則,但特區政府卻在中共影響下極速放棄香港本位的思考,由供水、食物至產業上強化香港對內地的依賴,以邊緣化的恐懼推銷融合祖國;大財團與「港共」官員勾結,在牟取暴利的同時消滅本土多元的經濟、文化、生活空間。


香港要自保

《香港城邦論》首章立論,指出香港乃歐洲城邦史於遠東的延續,港人應重新檢視英殖時代對香港社會的意義,並與中共爭奪「回歸」、「祖國」等政治語詞的選擇權與詮釋權。「當港人相信自己是中西、歐亞歷史的融合點,而不是中國歷史的延續;一國兩制是香港自己應有的,而不是大陸賜予,才會有捍衛港人治港的決心。」

陳雲並反對將中國民主發展與香港的民主鬥爭扣連。歷來要求平反六四成為香港民主派的最高行為模範,不少港人亦認為先要中國民主化,香港才有普選的希望;但他指出,根據中國現時的政治社會狀態,急速民主化的中國,很易成為納粹式「國家社會主義」的民主專政體系,以多數人的暴政,苛索香港龐大儲備和金融能量。香港必須搶奪先機,以一國兩制的自治建設,保住城邦獨立的文明根基,自保之餘亦可作為幫助中共政權脫亞入歐的捷徑。

他又提出,屬同一民族,不等於要成立大一統民族國家。德國之所以有今天的實力,因其與同民族的奧地利、瑞士、列支敦士登締結同盟,四國以不同的國際形象、政治聯繫與經濟產業上的專長,在外交與經濟事務上互相配合。中國對台港應效法這種互利互惠的盟友關係,中國好比德國,台灣好比奧地利,香港可以擔當瑞士的角色,而澳門類似列支敦士登。「這書也是要說明,香港維持城邦自治特色和制度,對於中共的戰略價值。所以這次寫書的過程中,一直沒有受到太多阻力。只有《文匯報》出了篇評論說,『香港自治運動』有美國駐港總領事背後策動;其實中港台澳如果形成這種盟友格局,對美國絕對沒有好處。」

拒絕中港融合,《香港城邦論》亦觸及新移民政策;陳雲向來提倡收緊移民限制,被一些進步青年視為「右翼」與自利的代表而存有質疑。他認為,現時政府和社會人士常以資源分配的角度去理解新移民問題,其實他更關注的是大量移民湧入,對香港城邦原有的公民性格和價值觀構成極大衝擊。「1950至80年代,30年間,新移民人口累計才100萬;97年至今,14年已增加了83萬,而且政府是完全被動,不去處理文化融合的問題。」

無節制接收移民 放任種族仇恨

他指出,上世紀來香港的新移民,會尊重香港是個先進地區,港英政策亦著意幫助他們融入社會,適應香港的文化制度。回歸後來的這一群,抱著大中國主流觀念,自外於香港文化,不講廣東話,亦不關心民主政治。「我反對的是無節制地接收移民,接收之餘又無陳述這個社會的價值觀給他們知道。以前港英政府講多元、法治、開放、平等、公德心……現在的政府,自己都不是這樣,當然不會跟新移民講。特區政府對新移民是完全不理會,社福、醫療政策出問題,於是有蝗蟲論、本地孕婦爭不到產房床位,他們袖手旁觀,任由種族仇恨爆發。一個有自治觀念的政府,是應該掌握篩選新移民的自主權,協助他們融入本土文化和價值觀,而不是這樣助長族群政治。」

捱一排啦,5年內必有暴動

不過,他對於政府與議會早已不抱期望,書中雖有本土視野的公共政策倡議,要實行都應該是民間「香港自治運動」成功後的事。「我預計了這本書不會有即時明顯的政治效果。」目的是提供一種歷史和戰略視野,令香港人認識自己所處的關鍵位置,重拾爭取自治的信心。「現在的政府不理社會公平,不尊重法律,任由領匯與財團擠壓低下層的生存空間,議會內反對聲音都被收買或孤立,這樣下去,大家不會再期望它會改變,全都好沉默地看它作惡,只要等一次大衰退,就會谷爆。捱一排啦,五六年內,香港必有暴動。」近來政府與建制派愈是倒行逆施,陳雲愈是高興都來不及,面書上單單打打,食住花生等睇戲。


文:林 茵

 《明報》新思維﹕陳雲拋出香港自治城邦論,2011年11月27日

林軒:大學不是學店


近來香港高等學府接連鬧出笑話。先有香港大學百年校慶,容許警方濫用權力,封鎖整座校園。典禮期間,校方更安排李克強坐上「校監椅」,甘願向中共獻媚。前個禮拜,浸會大學高層亦不知為何,竟下令嚴格執行英語教學,最為離奇者,乃中國文學都要採用英語教學。

昔日辛苦經營校譽,一朝盡喪,不知所為何事。那些盤踞校董會的財閥弄出來的,目的是消滅本土研究意識,並且用英文來杜啞本地學生。他們不以為恥,反而會將之標榜為國際化。然而,國際化並不是用英文教學或招收外地生,而是植根於學術水平。君不見全世界現代化的強國例如日本,德國,法國等,均採用母語教學。學生不能用自己的文字任意表達,無助掌握知識。上述的常識,這些學校行政人員是知道的。一言蔽之,就是將大學視為一間牟利的學店,善價而沽。此事足見大學所託非人,浪費公帑。

有趣的是,引發起今次風波者,乃一群非本地學生。他們嘗言不少科目的講義是英文,但教師以廣東話授課。修讀後覺得貨不對辦,需要轉科,並向校方投訴,觸發事件。浸大回應亦似冠冕堂皇,指大學落實以英語作為教學語言政策,確保學生不會因不諳中文而被拒諸修課行列之外,並希望學生畢業後具備良好的英語能力。仔細一看他們的行徑,反映高等學府毫不保護香港本地生的學額,只向錢看。更為可惡者,假借公平原則,行其干預學術之事。大學課程之安排乃由教授決定,這是學術自由!閒雜人等無須過問。一旦大學淪為學店,則無氣節可言。便如港大事件一般,任由過客踐踏學府。

著名文化人龍應台嘗言,高等教育最重現,不在於提供知識內容本身,而是點燃年青人對知識之興趣,給予其方便法門。如是者,學生離開學校,追求知識之決心才會堅定。如果高等教育沒有賦予學生求知慾,反而是錯誤的。與其爭論是否方便學生,不如讓師生自行決定,好等語言不通者,自行惡補一下粵語,百家爭鳴,方見學府朝氣。


林軒
2011年11月22日



逆陸風:勉強融合不如自主自治


大陸近年黑心食品層出不窮、豆腐渣建築遍地開花、野蠻執法無日無之、假大空形象工程時有所聞,香港相對受影相較小,主要原因在於香港有一國兩制保護,不須跟隨大陸那一套制度運行,使到港人可於香港安居,生活有保障,有自由,有尊嚴。

然而港共政府及其支持者,為了迎合北京政權,政治上逐步出賣香港自治,經濟上不斷向地產霸權傾斜,甚至中門大開,任由大陸人透過自由行、投資移民、到大學學習、到香港產子、再加上原來單程證移民,名為融合接軌,實為加速同化港人,一旦成功同化港人,類似大陸的冷血途人見死不救,施救者反被攻擊的事件,將會在香港發生。以上種種事態發展,導致港人面對前途日趨絕望,生活日益困難,本土價值和生活方式備受威脅,港人身份認同備受打壓,因而港人不再⋯⋯沉默,開始起來反抗港共政府。

然而北京政權和港共政府,為了從心理上打擊港人的反抗意志,互扯猫尾,欺騙市民。首先由港共政府,代表港人卑躬屈膝,乞求優惠,北京政權則扮演施恩者,把原本屬於互惠互利的政策,說成北京政權照顧港人。例如大陸國企到香港上市,目的在於利用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協助大陸國營企業改革和集資,香港提供金融服務,收取利益是理所當然。要是沒有香港金融中心幫助,就要到外國上市,到時難免被外國政府劫持和刁難,國企改革必然舉步維艱。此外,所謂自由行優惠,只是正常人民往來,其他國家人民也常到大陸旅遊消費,為何未聞大陸人感謝外國優惠!況且大陸黑心食品層出不窮、香港有賴自身制度保障,不受大陸制度污染,可以提供安全產品,又為何未聞大陸人感恩。

更嚴重的是,港共政府還把一些賣港行為,居然說成北京政權照顧港人。例如香港向大陸購買東江污水,價格遠高於新加坡從馬來西亞購買食水的售價,而且還需要花費大量金錢淨化污水,新一份供水協議,還要逐年加價,所購買數量,不管是否用盡,都要全額支付,反而對日益符合經濟效益,可以保障食水自給自足的海水化淡技術,不聞不問,任由他人緊扼香港咽喉。試問誰會感謝緊扼自己咽喉的所謂恩人?

回想英治時代,政府展現遠見和魄力,無論公共房屋、勞工福利、教育以至金融中心,都在當時建立基礎。港人在其良好管治之下,人人充滿希望,個個力爭上游,即使遇到逆境,也滿懷信心,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蹟。值得一提的是,當時英國政府,並無反覆提醒港人,如何照顧香港,施恩於港人,港人亦無需要稱英國政府為「亞爺」。現在香港處境每況愈下,是由於港共政府無能和賣港所做成,港人的水平,遠高於港共政府,更遠高於某些只懂飲紅酒和搞婚外情,每次出場都只會出醜的疑似未來特首!所以港人應有自信,不用委屈求全,低聲下氣,勉強自己接受融合。只要港人取回應有的自治權,建立維護港人利益的政府,加上政府的豐厚儲備,一定很快重建香港城邦經濟,到時港人必然恢復自信,充滿活力和希望。


逆陸風
2011年11月22日




朗思:是否「泛民」,真的重要? (BBC中文網,2011年11月25日)


區議會「泛民」大敗後,在傳媒上看得最多的,不是各民主黨派檢討得失、痛定思痛,而是諉過於「內奸」。民主黨與公民黨決定組成聯盟,意欲拉攏社民連,卻將人民力量定義為激進派甚至建制派,勢要將之踢出「泛民」陣營。梁國雄對被招納有異議,而被排擠的黃毓民也是例牌的高姿態抗議,看來這個新泛民聯盟出師已不利。

現在的爭拗對我這個多年支持民主的人來說,是很痛心的。痛心的不只是看到泛民中人「鬼打鬼」,而是聲言矢志為香港爭取民主的竟是這般質素的人物。這些爭執讓我想到奪權前的共產黨的肅反、鎮反運動,為鞏固領導核心,不惜向黨內同志大開殺戒。現在民主派中人為定義誰才是「泛民」、誰才是在爭取民主,是否無異於共匪所為?

我認為,所有爭執都必須停止了。

既然彼此都是為香港的民主前途而戰的,就無須分你我與大小。既然路線不同,你希望在建制議會內爭取,而我希望在街頭上抗爭,就各做各的好了。民主就應該是求同存異的,勉強結合併無好處。我不要求各民主派人為攫取最多的議席,而放棄理念、拉雜成軍「統戰」為一個大黨,因為這只會是民主派版本的民建聯而已。

我相信大部分香港人都是愛民主的,但愛的程度總有分別。若然有人覺得民主黨、公民黨的方式未夠進取,那便選擇支持作風激進的人民力量與社民連。民主就是給予市民有選擇權,這是正常不過的事。所以黃毓民說他以及人民力量拉闊民主派的政治光譜,某程度上來說他是對的。

泛民在區議會中大敗,一方面由於地區工作乏善足陳,另方面在於缺乏通力合作,讓市民感覺「泛民好嘈好亂」,連我這個長期支持者也受不了。可知道選戰不同於政治理念,理念可以有分野,但戰鬥時就要同仇敵愾。若然泛民各黨派不坐下來談策略、不搞配票,甚至互搞狙擊,結果只會令親者痛、仇者快。

是否「泛民」,真的重要嗎?一點都不重要。只要不是親中、親建制或鄉事派,而政黨理念是爭取雙普選、廢除功能組別,在我心目中都是「泛民」,並無紅黃綠紫色之分。各派的路線可有不同,爭取的群眾也可有別,但目標必須清晰一致、行動也要高度配合,唯有這樣,才有力量對付親共保皇的建制敵人,為香港迎來真正的自治與民主。

BBC中文網連結: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comments_on_china/2011/11/111125_coc_hk_election.shtml


歲寒山人:人口爆炸:七十億的七百萬 (BBC中文網,2011年11月23日)

剛過去的二零一一年十月三十一日,對香港市民而言,看似是平凡不過的日子。但對於地球村,卻是一個跋前躓後的大日子:全球人口臻至七十億。縱然人口統計各師各法,回顧過往一百年二十世紀初至今,人口剩增長竟有約六十億之數,兩次世界大戰、甚至中共毛澤東引發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所帶來的禍害,似是微不足道。太陽底下無新事,全球人口爆炸帶來的問題,似乎未能引起各國政府重視。

自一八零四年全球人口邁進十億大關伊始,僅二百年人口已增長七倍,面對全球有限資源下,競相爭奪寶貴資源變成各國首要的目標。近觀東南亞諸國相繼宣示南沙、西沙群島主權,正好說明人口爆炸引伸的,並不純然是資源、土地等問題。大國博弈,小國利益往往成為犠牲品。為了生存,小國寡民服膺現實政治,國民利益淪為執政者換取選票、鞏固政權的重要工具。歷史上不少國家、如瑞士、新加坡等經驗說明,若不維護本國利益,將使一國一地步向衰亡而不自知。純然人口增長已無助推動經濟,人口多寡在人口爆炸的今天亦非文明進步的保證。假若社會經濟發展過於單一(如只重金融、旅遊、服務業等),現實上難以吸納並消化過剩人口,反之加重政府社會福利、醫療、住屋等負擔,久而久之,社會失去發展及改變的動力,人民漸漸變得因循苟且、愁困圍城。

香港特首曾蔭權早年提出香港人口一千萬的宏圖,筆者仍猶有餘悸。自九七主權移交以降,單單由大陸移居香港(透過單程證計劃)的人數已達八十三萬;而近年在港出生的嬰兒,當中近半(約接近四萬多人)父母俱為大陸居民,情況令人震驚。不難預料,曾爵士及下任特區首長的人口千萬宏圖,將以外賣人口及大換血達成。究竟,虛幻的人口政策已成為港共出賣本土港人利益的幌子。筆者以為政府必須制訂完善透明的人口政策,並主動跟大陸當局討論收回單程證審批權,配合香港社會經濟未來的發展。君不見全球各地政府無不以移民審批權吸納優秀人材及控制增長;只道中共饋贈八十三萬而香江七百萬不能拒之。為人咎病的特首選舉尚且可容一千二百人參與,敢問特區政府何以迴避取回單程證審批權而就外佣居港權案上班門弄斧、暗渡陳倉?

《基本法》法理上的漏洞理應從法理上解決(即修改《基本法》二十四條),但為何人口政策這般動搖香江根本的大事上,卻教曾爵士噤若寒蟬、杯弓蛇影?人口千萬遠景,原來只為七百萬頭上那一人用以欺世盜名的玉如意而已。


歲寒山人


BBC中文網連結: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world/2011/11/111123_coc_70b_population.shtml



振藩:中國動亂頻繁港人應有準備 (蘋果日報,2011年11月25日)


最近網上流傳一段郎咸平教授的講學錄音,指出中國經濟目前病入膏肓,國民生產總值非但沒有增長,實質上是陷入倒退中,並指出中國各級政府負債纍纍,從今年開始將會破產,此段錄音最近風靡網絡界。事實上,一向有留意中國大陸經濟狀況的觀察者,對於郎教授所述的現況,可說是一點也不覺得驚訝。

三十多年前中共政府開始實行的經濟改革,始於大陸一窮二白之時,當時民生困苦,若政府再不發展經濟,恐怕動搖共產黨的執政基礎。因此,中共利用龐大的人口,向歐美等發達國家輸出廉價勞動力賺取外滙,由於當時國民生產總值基數太低,經濟高速增長自然不是難事。可是,自○八年金融海嘯以後,歐美各國經濟下滑,至今尚未走出衰退陰霾,號稱「世界工廠」的中國大陸,由於經濟增長極度倚賴出口,當西方國家經濟出現問題而減少定單之時,中國經濟便立時陷入困局。

中共政府對於這種瓶頸狀態,自然是清楚不過,所以近年來向外宣稱要發展內需市場,以維持經濟增長云云,但以大陸的經濟實況而言,中共的如意算盤相信未能打響,原因是中共政府實行的經濟改革,所開創的並非真正的市場經濟,而是官僚資本體系,在獨裁政權之下,官僚集團沒有受到適當的監督及約束,多年來由國民用血汗所賺取的財富,大部份落入官員及與官員有密切關係者手中,造成貧富差距極度懸殊,實在無力支撐內需經濟。這種經濟結構的先天缺陷,在中共治下根本不可能改變,因為極權政府從來都以官員的利益為先,民眾的福祉不在他們考慮之列。

經濟倒退加上通脹肆虐,大陸民眾生活越見困苦,而且中共各級政府倒行逆施,動亂事件時有所聞,抗爭者人數一次比一次多,次數亦越來越頻密,將來爆發更大型抗爭事件,以至動搖中共執政根基的可能性絕對不容抹殺。事實上,近年來傳媒不時報道大陸官員捲款潛逃國外,抑或官員嫡系親屬移民外國的消息,由此可見,就連中共內部人士亦存在着末日心態,趕緊搜刮錢財,四出逃亡以逃避中共倒台後的審判。

中共政府倒台固然是一向追求民主自由之香港人所樂見,但是處身於如此動盪環境中,我們更應該思考香港的未來路向,趁局勢尚未至於最危急之時,與中共劃清界線,拒絕大陸化,貫徹《基本法》賦予香港「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治理原則,萬一大陸局勢陷入動盪,甚至演變成分裂割據,亦可將對香港的影響性減至最低。


振藩
自由撰稿人


蘋果日報連結: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11125&sec_id=4104&subsec_id=15337&art_id=15832969&coln_id=15832949



孫進:毀滅歷史,自尋死路 (蘋果日報,2011年11月24日)


在小說《一九八四》中,主角溫斯頓工作的真理部為配合黨的言論而竄改甚至毀滅歷史文件,務求使黨百分百正確。想不到如此恐怖之事已發生在香港。

政府在搬遷總部後,竟乘機銷毀近一公里厚的文檔。而管理檔案的檔案處卻無力處理。當有立會議員要求訂立檔案法以保障文檔免遭摧殘卻被否決。似乎政府以及他們的同路人基於掩蓋他們任內的惡行,無論如何都要讓這些檔案徹底蒸發了。那樣日後發生甚麼事也不能找到他們的罪證。但觀乎歷史,這樣做是弄巧成拙,甚至自尋死路。

兩德統一後,東德政府基於相同原因,銷毀大量文件。結果德國民眾知道後,反而要求政府無論如何必須追究東德官員的罪行,縱使事前西德政府允諾特赦東德官員,最終統一政府基於輿論還是追究到底。此次審判由政府官員、到法官、教師以至線人統統追查,務求除惡務盡。案件至今仍在審訊,直至二○一九年為止。

一個政府被推翻後,往往只是統治階層遭到清算,為何東德的例子卻是從上到下都受到懲處?原因就是責任不明。但凡檔案記載之事,有根有據,責任誰屬,一清二楚。政府一旦銷毀,就不知何人所為,屆時只能把有關人士一概處罰,平息民憤。結果連原本無辜及不知情的亦受到株連。

事實上,統一德國政府運用大量資源修復損毀檔案,正是為了保護前東德政府內的無辜者。
今日香港政府銷毀文件,與其幫兇阻礙成立檔案法,他朝港人要求追查各官員任內是否失職以至出賣港人利益時,就只好一網打盡,不留餘地。屆時,請不要怪責港人為何如此絕情。因為,這是閣下種的因,得的果,與人無尤。


孫進
自由撰稿人


蘋果日報連結: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11124&sec_id=4104&subsec_id=15337&art_id=15829114&coln_id=13205564



歲寒山人:那些年…情懷:政府山建築群 (蘋果日報,2011年11月23日)


自特區政府心臟遷離中區政府合署以降,社會各界紛紛討論「政府山建築群」之去留,會否步皇后碼頭、天星碼頭後塵,全面拆卸供地產發展用途。珠玉在前,對於消滅歷史為尚的政府而言,「政府山建築群」除用作首長辦公外,還披上一層金光閃閃的英國殖民地面紗,教人揮之不去。正如皇后碼頭及中環天星碼頭的悲慘命運,現址已給推土機將歷史印記埋得一乾二淨。誰在意新建的道路淹沒多少情和事?地產霸權、發展硬道理這對兄弟,彷彿主宰九七主權移交後香江之生死。

回顧灣仔利東街的慘痛教訓,以至今天面目全非的灣仔街市、長期丟空的中環街市等,多少有心人及保育人士為爭取原址保留作其他用途而動容。除了建築物本身外,當中更隱含街坊鄰里之情及歲月流金之點滴,只有特定的時地人方可孕育興盛,並非朝夕而成。「政府山建築群」正好純然不獨立存在,周邊還有前港督府、聖約翰座堂、動植物公園、藝穗會、堅道主教座堂、港中醫院等等,儼如一隊優秀足球隊,各司其職,散發不同的人文氣息及功能。九七主權移交前,昔日的中區政府合署/布政司署並沒有裝上圍柵,遊人可隨意進出,感受獨有人文歷史氛圍。反觀今天添馬艦「門常開」,除帶有一種生人勿近的躁動外,還展示中共式庸俗浮誇的極權美學。古諺云:「大隱隱於市」,相比「門常開」,「政府山建築群」正充份體現古諺中的智慧。

雖云近日政府在拆卸重建中區政府合署西座上讓步,筆者認為全面保育「政府山建築群」,方能保留完整人文歷史的風景及光環。想一幢與周邊環境不倫不類的建築物聳立在旁時,任何形式的事後保育也徒然。地產霸權糖衣下的包浩斯式建築灣仔街市,便是活生生的例子。究竟,「政府山建築群」除了人文歷史價值外,還展示英國殖民地管治的智慧。銳意摧毀歷史記憶的政府高官們,不要忘記,你們不少也從政府山走出來。


歲寒山人
自由撰稿人


蘋果日報連結: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11123&sec_id=4104&subsec_id=15337&art_id=15825720&coln_id=15533630




孫進:玩火者必自焚 (蘋果日報,2011年11月17日)


自外傭居港權官司後,新民黨威風八面。挾着收拾賣港政黨的名聲,在區議會選舉獲得不俗的成績。加上黨主席葉劉淑儀可能參選特首,這個政黨的未來似乎一片光明。但實情是,他們在走鋼線,在玩火,因為他們得來的一切,皆源於利用港人的恐懼心理來取得支持。

利用恐懼取得支持,打壓對手,在葉劉淑儀擔任政府官員時早已屢試不爽。一九九九年,時任保安局長的她便在居港權事件上謊稱未來十年內將會有一百六十七萬人從中國內地移居到香港,為香港社會帶來沉重的人口壓力及生活倒退。及後發生的一切,證明這不過是一大謊言。要不是二十三條立法她與民為敵,恐怕今日仍會高坐首長之位。可惜,基於港人善忘,加上葉劉淑儀再一次利用港人對未來的恐懼,使她再一次成功控制民意,得到主流支持並打擊對手,而她和她的黨羽則成為港人的捍衞者。即便最近法官在外傭居港權官司的判決已指出,入境處在處理居港權申請時可嚴格審查,限制申請數目,但又有誰會留意。

新民黨開啟仇恨的熔爐

只是,當恐懼變為憤怒,憤怒成為仇恨時,這些人還能自鳴得意嗎?不少港人早已對大批內地人來港居住和消費時的惡言惡行滿腹怨言,近年興起的蝗蟲論便是不少港人心中內地人的寫照。現時港人不像外傭居港權事件般公然敵視內地人,不過是看在內地的經濟力量對香港有利而已。但當他們像香港孕婦般,看到這一切得不償失時,爆發不過是時間問題。身為建制派的新民黨,敢反對內地人來港一事嗎?葉劉淑儀敢說自己為官最大的成就是抹黑新移民嗎?不過,一切已經不重要。新民黨為求名利,開啟了仇恨的熔爐。當有一天她和新民黨遭千夫所指,被這股烈火吞噬時,請不要忘記:你們正是始作俑者。


孫進
自由撰稿人


蘋果日報連結: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11117&sec_id=4104&subsec_id=15337&art_id=15807713&coln_id=13205564





2011年11月13日

陳雲:中產創傷,民粹抬頭


十一月六日區議會選舉,泛民大敗。於香港民主而言,這不是親痛仇快,而是痛定思痛。

投票率創歷屆新高,有百分之四十四之強,然而泛民的得票比率及總數反而減少了,可見猛增的票來自土共的動員多於支持民主派及新增青年選民的投票。民建聯等親共派大勝,有些空降的親共派新丁,也可以靠動員鐵票而穩操勝券。民主派與親共派的六四之比打破了。這可見土共把握機會參選立法會的新增區議員組別,穩奪所謂「超級區議員」的議席,並且以此操縱二〇一七年普算特首的提名權。

民主黨去年投共,在政改方案妥協所爭取的超級區議員選舉機會,準備以量變到質變,用民主派區議員取代資本家在立法會的功能組別,可謂如夢幻泡影矣!而土共趁亂反撲,毫不珍惜那個中共小心呵護而維持的六四之比,也可見民主黨去年投共,輸得一塌糊塗。民主黨被老共徹底耍了一場。民主黨向老共示好,結果是掃地出門。民主黨不是奸,而是蠢,是基於怯懦與恐懼的蠢。我對民主黨留有一手,這次區議會選舉也投票予民主黨候選人,因為他去屆只是險勝民建聯四十票,我便不能用白票教訓民主黨了。

土共派瘋狂反撲,除了爭奪區議會進攻立法會及特首提名人的陣地之外,也許顯示土共已經不再尊重北京的中央指示,不會「惜選」,不甘忍手,不再維持香港政黨制衡的民主外衣。土共好像大陸的地方政府一樣,自己盤算生計,擺脫中央指揮,自求多福,拓展香港的地盤。

中共是冷酷的政治現實主義者,去年的五區公投一役,民主黨未先掌握五區公投的實力便向中共輸誠,結果就是被人吞噬。要挾持中共,令中共乖乖談判,除了掌握民意的選票實力之外,還要有勇武抗爭的MAD(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準備,準備在香港這個極端脆弱的國際金融城市玉石俱焚。要準備在中共的肚子內試爆,它才會與你談判,民主黨的幼稚之處,是在試爆之前自肚子裡自己行出來,接受招安。於是,五區公投的爆炸力減弱了。

然而,民主黨投共,出賣政治操守,卻傷了香港中產支持者歷年的愛戴,令他們備受心靈創傷。這種創傷,將令香港中產走向下流,變得犬儒、冷漠和民粹,有些會放棄投票,有些甚至投票予民粹的政黨候選人。民主派一直食六四屠殺的老本,政綱是中間偏左的普世價值加自由經濟加基層福利,然而香港在九七之後,中產面臨生存空間萎縮的巨大威脅:香港經濟單一化、職位臨時化、大陸孕婦來港霸佔資源、大陸專業資格持有人來港執業、基礎教育及高等教育缺乏本地配額保護等等。這些排外以自保的本土意識、保護主義的右翼政治,是所有民主國家的中產都有的,也是健康的、正常的政治訴求,但香港的民主派卻一直無人敢膽碰觸,承接這個黃金議程。

右翼政治的真空,被偏狹的土共派候選人選擇性地奪取了。他們只是摘公民黨幫助外傭打官司而令外傭取得居留權(的申請權)為藉口,只是打外傭而不打大陸孕婦,便所向無敵。甚至獨立候選人白韻琴小姐以反外傭居留權為政綱,便可安然當選,可見香港選民不懼怕民粹,他們渴求民粹候選人。

這次真正被民粹擊潰的,是公民黨。公民黨這群律師,死抱法治主義,以為香港那群中產會支持和諒解,他們不知道,香港中產面臨生存空間威脅之際,泥菩薩過江,普世價值、法治人人平等,都變得昂貴,對於外傭居留權而影響家傭穩定性的事情,他們感到頗為尷尬,這也是人之常情。

公民黨要打維護外傭的官司而不傷及票源,只能全面檢討移民政策,將大陸孕婦來港產子的事一併拖落水,擴大戰線,捍衛本土產婦的權利和香港的福利資源,這便可以贏得中產的支持、基層的諒解。但把玩這種民粹主義政綱,不是公民黨這群人的能耐。外傭居留權的事,在香港底層市民看來,是極度厭惡的事:窮人嫉妒中產可以聘請外傭,更恐懼留港的、操流利中英文的年輕女性勞工會搶走快餐店、低級文員、護理員和教學助理等工作。這是實實在在存在的恐懼,也是快將實現的本土工人階級噩夢!如果香港的經濟如常的單一化,僧多粥少之下,新增的外傭勞工,將會令基層勞工和低級中產的生計貧乏化,其衝擊猶如新增的大陸移民危及香港的基層勞工!如果我是公民黨,除非我準備好全面的民粹政綱,準備玩法治(外傭居港權)和民粹(排斥大陸孕婦)的兩手政治,否則打死我也不會沾手外傭居港權的官司,這是政治自殺。有理想而無民粹,不照顧底層人民心理,在選舉一定輸,中外皆然。乘民粹之勢,將民粹導正,就是執政黨所為了。

如何佔領實實在在存在的右翼政治和民粹渴求,將之導向溫和健康的發展,民主派如何翻盤,將是民主派在明年立法會選舉的嚴峻考量。筆者倡議的香港城邦自治運動,正是準備迎接香港右翼政治之來臨。答案,已經寫好。


Yahoo!香港「三文治」連結:http://hk.news.yahoo.com/blogs/sandwich/%E4%B8%AD%E7%94%A2%E5%89%B5%E5%82%B7%E6%B0%91%E7%B2%B9%E6%8A%AC%E9%A0%AD.html



陳雲:熱血政治與冷靜盤算 (Facebook網誌,11月5日)


星期日,請投票,沒有合適的泛民候選人,就投白票抗議。五區公投是香港爭取民主的全民決志,是政黨的正邪分水嶺。星期日的區議會選舉,乃至明年的立法會選舉,我都是堅持要懲罰去年支持政改方案的民主黨和民協。投票支持公民黨、社民連、人民力量、新民主同盟和非親建制的獨立候選人,打散民主黨和民協,這會分薄泛民的票,也許會令到若干選區的民建聯候選人勝出,但為了革新香港的政治風氣和鬥爭策略,不得不如此,也在所不惜。這次是民主策略之爭、路線之爭,而不是議席數量之爭,是為熱血政治之始。

香港需要的是立場鮮明的抗爭政黨和民間群體,需要勇武的一萬人上街示威,而不只需要鬆散的五十萬人上街散步。幾十萬人上街散步,我們已經有過,議會泛民對土共的六、四之比,我們也有過,但做出什麼結果來?還不是通過強積金、領匯、高鐵和政改方案?即使維持六、四之比,政府的辭職議員遞補方案也會通過如儀。我們需要的是政治思想的改變,政治態度的改變,而不再是溫和的投降主義和騙人的議席數量。我們準備面對改變,面對議席敗局,才會採取懲罰民主黨的投票策略。

本來,區議會是地區民生範圍的小政治,屬於議員人品的投票多於政黨路線的投票,精細的策略,是在區議會放過民主黨,留待立法會才發動總攻擊,但這難以昭示決志,只能採取激烈的策略,在區議會就開始做,略有粗糙,但卻是決志所必需的策略。如果香港的選民夠成熟,可以採用台灣當年在政黨輪替之後的選舉策略:在地方議會多投國民黨,但國會就多投民進黨。

投白票也可精細盤算。假若選區只有民主黨與民建聯對壘,衡量上次的投票結果,民主黨勝算大的,可以投白票抗議(例如在親友之間配票),勝算小的,而民主黨候選人的人品又好,便可以投票支持民主黨。白票的真實效果不大,但道德象徵很大。民主黨即使面對票債票償、面對抗議的白票,也有很多死忠派、溫和派、配票派的選民會投票給他們,但我們正要罵民主黨一個狗血淋頭,也令他們損失若干選票,令他們低票當選,得到警惕和懲罰。

民主黨是大黨,一時罵它不倒,但可以削弱其道德號召力,逼它跟隨精銳的小黨。這次攻擊民主黨,可以扶助小的正義黨派得到關鍵性的議席。代價是民主黨失去較多的議席。這次選舉之後,泛民的政治光譜拉得更闊,策略更為鮮明,從勇武鬥爭的人民力量、理性堅定的公民黨到溫和妥協的民主黨都會存在。

在民主黨和民建聯對壘的選區,苦無選擇之下,投白票是博弈,但博得過。白票太多,民建聯得益。白票太少,民主黨肆無忌憚。白票數量剛好到達某個門檻,民主黨不丟失太多議席,其餘低票當選,從此低頭做人,要看激進政黨的面色。這才發揮到白票威力,成為懸在民主黨上的利劍,對民主運動最有利。

熱血政治、票債票償的結果,是令關鍵性的少數激進者得到足夠的民意授權,可以走在民主運動的前鋒。以後,香港會有激烈的一萬人上街示威,幾十萬溫和的人做後盾、圍觀的支持者。

陳雲 Facebook 連結:http://www.facebook.com/notes/wan-chin/%E9%99%B3%E9%9B%B2%E7%86%B1%E8%A1%80%E6%94%BF%E6%B2%BB%E8%88%87%E5%86%B7%E9%9D%9C%E7%9B%A4%E7%AE%97/227697753920848



陳雲:禮頓道印尼餐廳結業的啟示 (Facebook 隨筆 2011年11月5日)


以香港有限的店鋪,應該引入類似法國的市政法例,不容許商舖隨便更改營業範圍,而原租客也有優先權續約。這是產權限制,但也是基於尊重公共生活,不得不如此限制。

這些法律討論,只能在香港自治,全民有共同命運之後才可以做。目前,只是私產的持有者,無限量地剝削公共權利。

這種產權限制和公共法學,香港很少人討論,甚至成為禁忌。例如徵收店鋪的空置稅,就是基於公共權利而限制私有產權者的權利。很多民主國家都有此法例。香港就只得我一個人提出來討論。

類似銅鑼灣這家店,如果引入法國的市政法例和租務管制,則加租之後,原有租客有優先權續租,當此租客無法負擔而走人,店鋪也只可以租予食肆經營,假如改變租用的用途,必須得到市議會的同意。

此法例的精神就是:你以為擁有店鋪就可以為所欲為嗎?不是:因為街道是公共的,社區是公共的,人流是公共的。你的店鋪,同時也剝削了公共資產,故此要受到公共法律和議會的約束。這就是民主!故此,私產持有者,如果不是基於國族的共榮精神,是絕對不會支持民主的!

這就是我一貫說的,民主與國族共同體是同時存在的。孫中山講的民族、民權、民生三位一體,也是基於這點常識。故此,香港自治,香港人的命運共同共榮思想,是解決香港一切公共問題之鑰匙。這也是我將生命抵押在香港自治運動的原因。

孫中山講的常識,很多人不理解。這個店鋪加租趕走老店例子,就可以看到民族(命運共榮體)、民權(民主約束)和民生(自由經濟權利)的結合。香港人很多問題無法解決,就因為缺乏這些西方人不須特別思考而已經掌握了幾百年的常識。

很多學者看輕孫中山的三民主義,認為是承襲美國的政治思想家的理論,不夠獨創性。然而,正是因為承襲,故此安全而符合常識。馬列主義、共產主義很獨創,但正因為獨創,故極其危險。

於地產霸權,有很多現成法律來應對的,也符合自由經濟原則,只要香港自治,很多令人絕望或憤慨的事,都有合理的解決方法。香港社會也會更為國際化、現代化。



蘋果日報連結:禮頓道印尼餐廳 經營半世紀 加租三倍 米芝蓮食肆結業: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11105&sec_id=4104&art_id=15774213




朗思:不是末日,反而是夢醒之時 (BBC中文網:2011年11月11日)


泛民大敗,建制派大勝,不少人認為這是香港民主的末日。


其實末日與否還言之尚早。面對建制派來勢洶洶,你怎知道這不是置諸死地而後生,或是在明年立法會選舉再受重挫?然而,現在不宜預測未來,而是急需痛定思痛、檢討錯失。或許八九六四與零三七一的美夢讓不少民主派中人陶醉經年,目下的敗局正好是夢醒之時。


去年的「五區公投」功敗垂成,加上「起錨」分裂泛民,今年公民黨又在外佣居港權案及港珠澳環評案上遭猛烈攻擊。如今多位民主派大佬墮馬、人民力量造反失敗、社民連更幾乎被連根拔起。民主前路茫茫,有人歸咎泛民不懂同仇敵愾、只顧內鬥,政黨本身的策略也有誤。這或許是正確的。


也有泛民中人辯說,這次區選是中共開盡動員機器的結果,表明香港已經日漸赤化,這或許也是事實。選舉結果反映的是港人講現實多於民主自由,這就更加是令人難以接受的事實。民主派最不敢面對的是政治覺悟性不高的市民,他們對公投、票債票償、投白票等確實所知甚少。對大部分街坊而言,爭取雙普選、抵抗地產霸權,重要性可能比不上蛇宴齋宴的所謂「地區工作」。如果民主派視區議會為展現政治理念的場所,很抱歉,其實那裏已淪為街坊福利聯誼會了。


不切實際的高估與低估


港人的所謂「公民質素」,就是收誰兩件月餅或是誰爭取人大釋法禁止菲傭居港,就會向誰投下神聖一票的選民。你可以責怪他們愚昧無知,但他們本質就是如此。筆者甚至膽敢假設香港有特首普選,也是梁振英或范婦人之流獲勝 (說不定像李光耀及普京的民選獨裁者才是港人的至愛哩!)。公民黨聲稱港人相信法治是成功基石,偏偏這種港人只是少數。大部分人不會因為你捍衛過什麼而感激你,只會因為你造成一點點損害而離棄你。這很令人傷感,卻是事實。


既然港人以選票表現自己不需要普選、不反對霸權、不稀罕法治、不抗拒中共,有些憤世嫉俗的人便說:就讓建制派與中共港共連手,將所有港人都趕入窮巷吧,到時這些無知的人就會後悔云云。可是,持有這種想法的人也是無視現實的。香港的堅尼係數高逾0.5,社會早就不是正常的狀態了,但你看到大批赤貧人士上街示威嗎?如果籠屋、劏房已不人道,為何還會有棺材房?佔領中環反資本主義的,難道是深水步與天水圍的居民?如果說公民黨太高估港人的智慧水平,這些民主憤青則 太低估香港人的承受能力了。


非蛇齋餅粽 便勇武抗爭


既然人心不古,敗局已成,若然香港的民主運動還要走下去的話,泛民更需要建立嶄新的思維與共識,以圖適應時局,重奪主導優勢。


關於路線,筆者有三個觀點。首先,泛民要放棄曲高和寡的潔癖政治。公民黨的大狀專家們「優雅地」抗爭,認為市民眼睛雪亮會明辨是非,外佣案一役便證明這種姿態正好是致命傷。畢竟政治就是權力鬥爭,政黨就是黨同伐異,理念重要,手段更重要,要取得當中的平衡。道德正確但不利於爭取大眾支持的,放棄也是迫不得已。政黨可以在宗旨上捍衛自由民主,但方法上不必嫌低級市儈,否則你不如做壓力團體。如果你不介意用蛇齋餅粽籠絡街坊順道推廣民主法治,你便成功了一半。


其次,潔癖的泛民仍視「民粹」如病毒,害怕製造社會恐慌,挑起排外情緒。但他們似乎未看清民粹的背面(正面),其實是「本土意識」。捍衛香港人的利益不一定就是排外,更應看重本土意識有團結內部的號召能力。假如香港有一個像台灣民進黨的本土政黨,打著「我系香港人」的旗號來抵制中港融合及大陸孕婦闖關,筆者將無條件支持。評論家陳雲鼓吹的「香港城邦論」在坊間引起不少迴響,也是一個不能忽視的新論述。


第三,既然社民連與人民力量的激進路線不獲普遍支持,那麼就請不要對選民或議會再存寄望,敗選的激進政黨更不須為討好選民而搞地區工作,甚至不須自稱代表選民,僅僅代表自己便足夠。全港的民主戰士就從四方八面集結,重奪街頭,勇武抗爭,走回到未有議會前由少數精英組織的民運之路,愛跟隨的人就跟著來吧。


可是,正如筆者說不要高估香港人的民主質素,你或會問:即使民運成功,雙普選到來,但依然由親共建制派把持議會,民主派仍處劣勢,甚至迎來民選獨裁者,怎辦?這不是更恐怖的陷阱嗎?


前路是康莊大道還是萬丈深淵,已不由我們去猜測,因現今需要迫切面對的是眼前的困局。面對權利與自由被收緊(遞補機制、網絡廿三條)、親建制的人大增,如現在還不猛然醒覺、負隅頑抗,恐怕日後連發聲的機會都沒有。


假使一天香港還未有如歐美國家的普及民主政制,或是中共港共就如對付艾未未與趙連海般,最終把民主派打壓至殘廢,香港的民主運動還是不會罷休的。尼采說過:「一些人統治是由於他們願意統治,另一些人統治是因為他們不願意被人統治。」我就是後者,不代表誰,只代表我自己。




BBC中文網連結: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comments_on_china/2011/11/111110_coc_hk_democracy.shtml






翠兒:投票地點不當 政府部門失德 (蘋果日報:2011年11月07日)


區議會選舉的票站是否方便足以左右選民投票意欲。選舉事務處在安排投票站時,理應以選民為念,盡量用一些慣用,廣為人知,便利到達的場地。但今年區選四百五十二個票站中與○七年那屆竟有一百三十八個票站是不同的,比例高達百分之三十點五!而多份選舉通知書上的票站資料亦錯漏百出。


選舉沒有優先訂場


筆者正是受害人之一。我身處的選區沙田市中心區(R01)多年來都是用沙田大會堂作投票站的,但不知為何,上年「五區公投」突改在比較偏遠的沙田官立中學;今年更「無厘頭」安排往沙田崇真學校投票。該地點如非「地膽沙田友」,多數不知其所在。我多名鄰居得知投票地點後,均稱「不會投票」,何解?原來他們都以為崇真學校即崇真中學,而沙田是有兩所「崇真中學」的──一所在大圍,另一所在馬鞍山!「嘩!投票要搭車,來回要個多小時,唔投了……」他們說。殊不知其實投票站是鄰區瀝源村一間小學……


就着這離奇安排,筆者致電選舉事務處問個究竟。接聽熱線電話的職員在多番解釋後,只給了「負責沙田選舉事宜」同事的電話號碼着我查詢。誰知接聽電話的許先生,第一句就是:「唔關我事」!原來他只是民政署人員,只負責投票行政事務,票站地點全是選舉事務處決定的。而他亦早已對地點安排提出異議,但事務處全不理會。「我不是耍你,但我勸你打回去選舉事務處吧」他如是說。


經數通電話,多次支吾其詞後,選舉事務處終於有位黃小姐(EO)道出其實他們在本年三月已向沙田大會堂申請場地,但對方以早有租賃安排為由而拒絕。吓?我立即問:「為甚麼多位職員會把訂場責任推在不關事的民政署身上?此外,政府各部門是否都應先考慮整區利益,予區選有最便捷地點使用?事務處又曾否據理力爭?」黃小姐全不作正面回應,只說會全力跟進云云,似把責任推在大會堂方面。


我惟有打去肇事現場沙田大會堂。有位何小姐稱知悉三月租場一事,並稱因早已租了給別人而拒絕了作投票站的申請。原來該天有一「超新星歌唱比賽」的初賽舉行!「區選,茲事體大!為甚麼不提議租賃團體改期?」她竟稱租場條款是以供予文娛節目為先,故就算是選舉這天大事情亦不會得到優先處理,亦不會建議租賃者改期,他們緊跟條款辦事……


由上而下失常失德


天啊!正常的政府應尊重選民習慣,不應隨意更換票站地點。有德行的公職人員更不可只抱着「打好呢份工」的心態,而應「力求不斷進步,精益求精,為市民提供更佳的服務」(見選舉事務處服務承諾)。這些失常失德,只懂卸責的人,你們配支我們的薪餉嗎?正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有不合格的特首,倒行逆施的高官,自然地就有如此不濟的公務員!




蘋果日報連結: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11107&sec_id=4104&subsec_id=15337&art_id=15776916&coln_id=15474360





2011年11月5日

活動公告:「導賞中環170」City Tour 導賞團



「導賞中環170」City Tour 導賞團



了解香江歷史    確立城邦自治

  • 導師:甘甘、柏齊、Katty Law
  • 費用:全部四堂  $280(成人)、$200(學生/待業人士)* 可選擇只參加歷史照片導賞單元,費用一律 $100
  • 名額:20人(12人開班)(實地考察由於有人數限制,不設單元參加)
  • 報名方法:請將姓名及聯絡電話號碼電郵至 hkautonomy@hotmail.com.hk,並註明參加「導賞中環170」
  • 查詢請電:9839 9419

  • 課程簡介

1841年英軍登陸水坑口,佔領了香港島,然後沿著山邊向東開發,選擇戰略性的花園道一帶作為維多利亞城的核心區,建立軍營、教堂和政府大樓,形成軍、政、教、商一體的緊密聚落。從水坑口到花園道,不但見證了香港「由小漁村變成金融中心」,也紀錄了早年華人移民與殖民政府共同構又的一段生死歷史。

本課程會以「知行合一」的方式,透過歷史照片及實地考察,以非一般的角度,尋找香港開埠成為現代城市170年的挑戰和智慧。


單元一:歷史照片導賞「權力中環 
從中環權力中軸線尋找管治
智慧和官商勾結的來源
2/12/2011(五) 晚上7-9時
香港兆基創意書院

單元二:實地考察「保育政府山
經驗導賞員帶領行腳政府山
3/12/2011(六)下午3-5 時
中環匯豐銀行總行集合

單元三:歷史照片導賞香港故事
以歷史博物館常設展為基礎
挑戰主流歷史觀
9/12/2011(五)晚上7-9時
香港兆基創意書院

單元四:實地考察「生死太平山」
保育中區街坊帶領漫遊香港醫學發源地並以佔領角為終點 
10/12/2011(六)下午3-5 時
醫學博物館


* 本課程為婦女動力基金Share Talent項目,所收學費,全數捐贈婦女動力基金及HKAM作發展工作之用。




(按圖放大)



內容精彩,名額有限,機會難逢,立即報名!





陳雲:「從歐洲城邦歷史看香港城邦地位」講義

2011年10月30日,香港自治運動研討會「香港城邦地位與自治憲法基礎








陳美齡 - 香港 香港

應立時:為公民黨說幾句公道話


公民黨近月因外傭居港權及港珠澳大橋環評兩宗司法覆核案不斷受到舖天蓋地的攻擊及抹黑。先不說那些攻擊及抹黑背後的意圖,光看那些「評論」的水平,已着實令人看不過眼。那些抨擊不只對公民黨有欠公允,更嚴重衝擊本港法治的精神。

什麼叫「濫用司法程序」?

任何人士想進行司法覆核,必須先得到高等法院的許可,才可正式申請司法覆核。在申請許可的階段,申請人須提出足夠證據,證明其案件有可爭辯的理據,才會獲批申請司法覆核的許可。換言之,一些毫無理據的案件,根本連這門檻也不能通過;而獲得許可的案件,則皆有一定的理據,值得法庭處理。這機制已可讓法庭篩掉那些瑣屑無聊或無理取鬧(frivolous /vexatious)的案件。如果硬要說外傭居港權及港珠澳大橋環評兩宗司法覆核案是「濫用司法程序」,是不是說高等法院的法官是「濫用司法程序」的合謀?

什麼叫「浪費公帑」?

司法覆核的申請人獲批法律援助,竟被指摘為「浪費公帑」,實在令人摸不着頭腦。法律援助之設立究竟是為了什麼?法律援助用的當然是公帑,但申請人要經過經濟審查和案情審查,要獲得法律援助並不容易。如果說使用法律援助就等於「浪費公帑」,是不是說法援署本身的存在就已是一種罪過?

至於政府聲稱港珠澳大橋工程因司法覆核程序被阻延而浪費掉大量公帑,筆者真的不明白怎麼他們還有臉目走出來說這番話?這些浪費掉的公帑,不就是因為政府做事粗疏、目空一切、漠視正規程序而造成的?這次司法覆核成功,不就是證明了政府處事失當?自己沒做好自己的本份,卻去埋怨人家挑你的錯處,這不是倒果為因是什麼?

代表律師是案件的「始作俑者」?

某組織聲稱「莊豐源案、港珠澳大橋案,外傭居港權案均是由公民黨黨員炮製出來的官司」,這句話之荒謬程度更令人忍俊不禁。首先,這班人一直將案件的代表律師與公民黨直接劃上等號,已是無知之極。原來,一宗官司還可以是由律師人為地「炮製」出來的?筆者真的聞所未聞。沒有事實及法律上的爭議,沒有原告或申請人,會有官司出現的嗎?沒有人委托律師,律師可以自己製造一個爭議出來找官司來打的嗎?眾人皆知,莊豐源案及外傭居港權案都是源於基本法第廿四條所衍生出的爭議。如果真要找出這些案件的「源頭」,那些人為何不去問問這充滿灰色地帶的條文是誰寫出來的?

在攻擊及抹黑別人之前,請學懂基本的邏輯分析。為了打擊一個政黨而不惜扭盡六壬煽動民粹,付上代價的將是香港的司法尊嚴與法治精神。



林軒:借長者行惡


目下一句政治倫理何在,已經鬧至滿城風雨。曾蔭權疑似奉命行事,要於新政府總部來箇下馬威,打壓民間正義之聲,自然如過街老鼠一般,人人喊打。然而真正倫理敗壞,卻是政府假公濟私,利用長者行其惡行後,仍要裝出道貌岸然,一副為民請命的模樣,實在噁心。

曾蔭權為首之管治團體,對待長者素來刻薄。近年來,政府漠視老人家死活,不肯伸出援手。最為惡名昭彰的一幕,乃O八年《施政報告》中,在長者生果金企圖設置入息審查。今年的《施政報告》一反常態,從前視老人為社會負擔,轉為向長者提供種種福利政策。

魔鬼在細節

乍看來,上述的政策都是合乎長者的利益,故獲坊間好評。然而魔鬼在細節,這些福利政策推行的前提,乃社會上一些極具爭議的課題。

比如是《施政報告》提出的「廣東計劃」,倡議向移居廣東之香港長者,提供一系列的本地服務。該計畫實施起來,卻是連串毀滅香港的外科手術。首先「廣東計劃」其中一項具體的建議,乃借用CEPA對醫療界別的開放措施,讓香港醫生可在內地執業、開辦診所或醫院,為在內地定居的長者提供港式醫療服務。眾人皆知,本港公立醫院人手短缺,不時發生醫療事故。倘若政府要解決醫療事故,增加人手乃理所當然之舉。然而,政府不但沒有保留專才,反而輸出為外地服務,顯然違反公共政策的基本原則。

昔日醫管局為了撲滅財赤緊縮醫療開支,削減資深前線員工人手。畢業醫生簽約三年後自生自滅,政府醫生人手不足,仍不斷增加新病人,維持其財政平衡的假象。然而,被裁撤的醫護人員尚在,並且成為失業大軍其中一員。政府處理這群失業人口時,假借服務長者之名義,以官僚的手段將本地的問題向外輸出了事。此舉無異默許本地一批人口移民大陸,導致本地醫療人才嚴重流失,眼下醫療體制已經問題叢生,經曾蔭權一搞,更是雪上加霜。

施政理念:毀滅香港

《施政報告》提到此計劃時,甚至明言該計畫乃「配合《粵港合作框架協議》,以及多項大型運輸基建相繼落成,未來兩地往來更為方便,融合會更進一步。」此話一目了然,向老人家提供福利是魚餌,兩地融合才是主題。猶記得年初政府嘗試推出「宜居灣發展計劃」,以人口遷徒的方法企圖一舉摧毀香港,後來因為反對強烈,政府方擱置計劃。事隔半年老調重彈,更借長者名義暪騙港人,重新執行中共下達之命令。

任何稍知政治倫理的執政者,也不會如斯卑鄙,以老弱為幌子,勾結外人毀滅自己家園。




歲寒山人:維穩與房奴


剛於二零一一年十月十二日公佈的施政報告,一如既往,了無新意,缺乏前瞻及宏大遠景。曾爵士企圖以覆述方式蒙蔽廣大市民,為自己離任建立美好的下台階。雖云本年度施政報告提出復建居屋之雄圖,惟遠水不能救近火,不少為圓置業夢的小市民,如燈蛾撲火般投入房地產市場,儘享低息環境下的滾滾洪流。反正所謂的新居屋,最快要到二零一六、一七年落成,面對通脹、物價急升及實質收入下降的多重打擊下,若不置業,尚待何時?

沒有更好,只有更好。曾爵士高調提出復建新居屋這靈丹妙藥,點出香港房屋問題乃遠慮,若能解決之,誰便能稱王!彷彿所有原罪,歸咎於失當的房屋政策,餘下的且勿姑妄論之。說到底,穩定大於一切,房奴我且自慢。曾爵士的小恩小惠,相對於大是大非,原來不值一晒。

人口政策、維護法治、濫用警權、地產霸權、政治制度等種種問題,統統給穩定讓路。想英殖肥彭一九九六年最後一份施政報告,篇幅提及審視「一國兩制」真偽的標準,比對目下其高瞻遠觸,叫人讚嘆。思房屋竟被港共用以奴化市民,用意可在,不言而喻。究竟,施政報告點題『繼往開來』,穩定與房奴,原來是這個意思。



楊百川:星爺教你睇基本法


週日《城市論壇》認真精彩,大小狐狸,一唱一和。

率先撲出的有香港家庭傭工僱主協會主席羅軍典,開宗明義說「人大是基本法最高權力」,稱十四年來人大從未宣佈入境條例觸犯基本法,羅君典竟以此為據,認為人大默許等於「不違憲」,令百川哭笑不得。後有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對人大釋法欲拒還迎,登時陰風陣陣,好不心寒。

好一句「不違憲」,終於有人承認基本法是一部憲法,也不嫌棄只是一名跳樑小丑了。有時那些大人物不肯承認的事實,偏會從陣前卒漏出風聲。而究竟基本法是否憲法,親中陣營當然有標準答案。

前律政司司長梁愛詩任內一次演講,稱基本法為「一部成文小憲法」。當時回歸僅三年多,梁愛詩在世界國際關係總會會議「亞洲的新希望:香港 - 蛻變中的城市」向全世界解說,指回歸後香港闖過重重難關,順利過渡主權移交,在新憲制架構下延續了九七前的大部份社會制度,包括社會、經濟、司法制度,而司法獨立則是維護法治的要素。梁指出,香港經歷憲法地位的轉變,本地法制由成文憲法訂明,所指的自然是基本法。

憲法(Constitution)是西方傳入的概念,即社會如何由人所組成之法(the rules to constitute the entity)。如果基本法是一部憲法,修改憲法就是人們經內省而改變的應為之事。美國立國至今修改憲法27次,愛爾蘭則曾修改24次。 

外傭可否獲得居留權,案件之外也須考慮市民的意願。誰可得到香港居留權,本地人的意願是必須顧全的,就如極受歡迎的曾蔭權或李克勤想探訪百川窩居,也須先得本人同意,而不能夠擅闖民居。因此,很多市民謾罵外傭代表律師,及其所屬政黨,雖有牴觸法治精神,實乃情之所在。

百川對外傭無很深的感情,亦無很深的仇恨,難得香港市民齊心一致,要為大家想想辦法。要阻止外傭獲得居留權,難道只有人大釋法一途?既然條文含糊,與其尋求高人一等的超常理解釋,何不修改基本法,把條文寫得明明白白,即可直截了當解決問題。基本法第8章第159條列明修改基本法的程序,公眾人物卻鮮有提及。

此時,就會有人撲出疾呼「基本法不是憲法」、「基本法不能修改」等等。這種打完齋唔要和尚的中國特色,實在屢見不鮮。無論叫乜法定物法都好,學星爺話齋:「網名o黎姐!」建制派總愛用「網名」,掩藏香港市民行使憲政權力的正途。重點是,只要香港市民示範如何組成香港,基本法就屬於香港人。港事港辦,修改基本法,可維持司法獨立,充份體現一國兩制的精神,這個香港最可愛。






孫進:用選票捍衞我們的原則 (蘋果日報:2011年11月04日)


今屆的區議會選舉,恐怕是最冷淡的一屆。在政府缺乏宣傳、建制派刻意低調和泛民內訌的情況下,市民對這次選舉只怕是哀莫大於心死。就連第一次投票的青少年,竟有不少不知投票日是何時。或許,市民真的對這一切感到厭惡,但此次選舉,選的不是政黨,而是港人對這個城市的認同和原則的堅持。


自曾蔭權成為特首後,香港社會價值的沉淪一瀉千里。在領匯、高鐵等事件中政府和建制派打壓反對聲音,大有擋我者死的氣勢。但之後港人得到的是甚麼?領匯成了公屋居民的噩夢,高鐵在內地的鐵路事故後便石沉大海,六百幾億款項不知到哪裏去。但那些為市民揭露真相的政黨卻飽受摧殘。高鐵後,誰敢說港珠澳大橋不會成為另一個大白象工程?但為此進行司法覆核的公民黨卻又遭到何種對待。當區議會成了建制派的巢穴,他們運用其中的政治資源在地區上大肆攻擊對手。一般市民只以為是無關痛癢的地方選舉,覺得誰人提供蛇齋餅糉便選誰。卻不知此舉正是授權予建制派行事,他們自然肆無忌憚,和政府唱和。到真的需要他們時,大概就像對待高鐵大角嘴段的居民一樣,逃之夭夭。可憐港人成了猶大,為了幾十塊錢出賣了靈魂,最後一無所有。


今日香港的問題,正正是港人自己造成的。唯一的解決方法,便是自救。星期日的選舉,市民只要用手中的選票,告訴政府:我們願意守護這個城市的價值和原則,絕不容他人侵害。讓那些捍衞香港價值的政黨受賞,懲罰那些漠視甚至出賣香港的政黨和政客。這樣,這個我們生於斯、長於斯的地方才能得以長存。




原文連結: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11104&sec_id=4104&subsec_id=15337&art_id=15769961&coln_id=13205564





歲寒山人:衣食住行,四大皆「凶」(蘋果日報,2011年11月3日)


近年鬧得熱烘烘的「地產霸權」,除了被評為壟斷斂財、殘民自肥外,還主宰廣大市民生存和選擇的空間。衣食住行,無一不被「地產霸權」牽住走。除卻巫山不是雲,奴隸與奴隸主的微妙互動,彷彿隱約浮現。近日七五九阿信屋因可口可樂售價太低而遭供應商封殺一事,正好說明「地產霸權」這地獄之手,像蔓藤般籠罩香江大地。小商戶生存空間遭厄殺,港共政府坐視不理,地產霸權步步進逼,道明左、右手互為表裏,攜手埋葬本土經濟。

有人會問,當今經濟不是比九七主權移交前更好嗎?沒錯,簇新的商場、優雅的裝潢,確實給消費者更好的購物環境及體驗,但冷冰冰且缺乏人文氣息的高檔豪華商場背後,卻隱含着一幕又一幕逝去的光華,如滔滔江水一去不復返。領匯教訓珠玉在前,阿信屋事件恰恰說明良心殷實商人原來不易為,從商者在大環境驅使下,往往埋沒良心,奉迎權貴以換取實利。良心營商不易為,壟斷經營成霸權。說到底,天下烏鴉一樣黑,你不幹是閣下的事,反正市民衣食住行已在我五指山中。

古諺云:「有風不可駛盡,有福不可享盡」。地產霸權仍牢牢主宰廣大市民的福祉,小商家生存空間日見狹窄,像西環、深水埗等舊區的人文風景買少見少。為官不義、為富不仁,不仁不義之伙,試問能帶領香港擺脫滯脹和環球金融危機的陰霾嗎?


《蘋果日報》連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11103&sec_id=4104&subsec_id=15337&art_id=15766169&coln_id=15533630



朗思:獅子山下精神前的「海盜精神」 (BBC中文網,2011年11月4日)


上周,《蘋果日報》論壇刊登署名「逆陸風」的來稿《獅子山下精神已過時》一文,讓我感觸良多。九七後,自由被收窄,地產金融霸權橫行,使前幾代人的精神已因分崩離析。八十年代出生的我感到有志難抒,時常反省是否自己不長進或是跟不上時代。我又經常質疑父輩的教誨是否已過時,想去埋怨卻苦無借口。後來發現,這種情緒的不只我有,同輩人也有。


事實上,我們這份抑壓情緒不是消極的,反而是積極的。在精神迷失的狀態下,年輕人容易變得虛無、絕望,不少繼續沉醉於物質玩樂中逃避現實,但另一方面,有不少人如我及逆陸風,時刻審時度勢,為自身探索新的精神。


如今舊精神已過時,我們不妨追本溯源,探索獅子山下精神背後的歷史。


史書記載,香港是由歷朝的遺民組成:宋朝南逃的漢人,逃避中原內亂的難民,不容於朝廷的革命黨、海盜與幫會等,如原居民、蛋家人、張保仔、洪門、孫中山,近百年則有大量逃避戰亂與政治運動的難民,組成了現代意義的「香港人」。我們的祖先離鄉別井、漂洋過海,來到這片狹小的土地。近代英殖政府建立公平自由的制度,讓我們在這塊地上落地生根,胼手胝足,創造經濟奇跡,亦由此建立獅子山下精神。


可是九七後,自由樂土被染紅、公平制度被蠶食,舊精神不複在。既然山下漸無立錐之地,我們何不重踏祖先的步履,再次重建祖先的「海盜精神」?


關於海盜有很多傳說:他們追求自由、熱愛冒險、浪漫不羈。海盜不全然是貪得無厭的歹徒,也有劫貧濟富的俠盜。海盜平等自治,自立法律與體制,在孤舟上守望相助,無分你我,利益均分,孕育一套獨特文化。海盜不畏艱苦、無懼死亡,與狂風巨浪搏鬥,在惡劣的環境中掙扎求存。


海盜精神的核心是拒絕建制、藐視正統,與世俗劃清界線。他們被朝廷通緝、被原籍遺棄、被衛道士誤解,但無阻追求自由的決心。海盜不對暴政俯首稱臣,寧願一直浮游於汪洋大海上,直至找到屬於自己的樂土。


香港人的祖先就是這種定義下的海盜。我們的祖父輩找到獅子山下的營盤,停止顛沛流離的生活。可是,如今領地內外交困,我們便需要重拾祖先的海盜精神,手執武器、高舉旗幟,誓與侵略者奮戰對底。唯有這樣,我們才不負祖先為我們建立的一切。


剛去世的蘋果公司的創辦人Steve Jobs,就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海盜。少年得志的Steve曾在公司樓頂聳立一面巨大的黑色海盜旗,向世人宣稱公司敢於「不同凡想」。Steve的信條是:走自己的路,不要在乎別人怎麼說,堅稱一個人也可以改變世界。這種海盜精神讓蘋果成為全球最有價值的公司。


獅子山下精神教我們刻苦、奮鬥,克服困乏,這種精神創造了香港的奇跡。如今奇跡難再續,舊精神淪喪。故此,我們作為海盜的後裔,便要重塑祖父輩的精神,為保衛我們最後的樂土而戰。我們寧為飛灰,不作浮塵,為自由無懼犧牲。若然失敗了,我們會投奔怒海,繼續頑強抵抗。


在此以英國詩人拜倫的詩篇《海盜生涯》(The Corsair)寄語各位海盜的後裔:


誰知道那樂趣,除非他的心靈受過創痛的洗禮,
而又在廣闊的海洋上驕傲地翱翔過,
那狂喜之感——那脈搏暢快的跳動,
只有絕境求生的漂泊者才能體會。
為這快樂,我們迎向戰鬥;
為這快樂,我們享受著冒險。




BBC中文網連結: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comments_on_china/2011/11/111101_coc_hk_pirate_spirit.shtml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