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8日
陳雲:香港城邦 中國門戶
從董建華到曾蔭權,香港政治大轉角:由保存香港城邦,轉向瓦解香港城邦。董建華籌謀香港經濟轉型,構思建設經濟、民生、文化等,也保護中下層生計,推出二元經濟與本土經濟。到了曾蔭權,撒手不理香港的經濟轉型,放任地產財閥壟斷經濟和扼殺本土生機,強硬興建高鐵連接內地,魯莽促成珠三角「宜居灣區」規劃研究,放言要香港窮人內遷大陸,香港要成為高增值的大陸人的「宜居」城市。
當中的轉變,出自中共經歷2003「7.1大遊行」而作的政治收緊策略,出自香港官員的怠惰,出自大陸地方政府借助「香港概念」將珠三角「做強做大」的意圖,更出自北京對香港政策的政治領導錯亂,甚至領導真空,任由官僚話事。又或者,領導香港政策的,只不過是一位按章工作的共黨官僚,並非政治家。例如要保持香港的金融城市地位,卻又要用深圳的前海替代中環,這是自相矛盾的,只是不同的官僚提出方案,未經政治判斷便組合推出來。
假如中共是正常的政府,應珍惜香港的城邦格局,將香港建設得像瑞士一般,有道德崇高的公民,自主的司法和政治,整全的經濟結構(由農業、精密工業、服務業到創意工業),講究誠信與規章的服務,使中共的富人可以在香港寄存和管理財富,使香港繼續發揮金融城市的樞紐和屏障作用,幫助中國企業集資,阻擋國際大鱷的金融掠奪。國際政治方面,吸引國際社會及民間組織來港設立地區總部,聯盟日韓,拉攏南洋,使香港可以協助中國成為亞洲強權。
在達致現代化的國族(nation)之前,一國之擁有城邦,猶如希臘有雅典、意大利有威尼斯和佛羅倫斯,德國有不萊梅、漢堡與法蘭克福,是莫大的制度力量和文化威力。在國家仍在亂世的時候,城邦將國族的實力集中、鞏固和提升,可以持續為國族建設輸送制度支援和文化動力,這是香港之於中國現代化的偉大貢獻。香港保存了王朝中國和民國的遺風,也引入歐洲工業革命與憲政革命的祖源——英國的遺風,是中華復興的大寶庫。
城邦是由悠久的歷史、整全的地理格局和繁富的社會生態組成的,歷史文物、地理格局或社會生態切割之後,城邦必亡。毀滅香港的城邦格局,可以為中共舒緩革命威脅,換來苟安的局面,但也令中共無法鍛煉自己,無法抵擋種種山雨欲來的危機。香港淪亡,中共陪葬。
對於北京唆使香港警察,逮捕113名示威市民,我是額手稱慶的。玉石俱焚,快哉快哉。